「沙漠中什麼都沒有,卻最滿足。」在沙漠的林文中,發現日復一日的努力卻換來更多的迷惘,而透過「流浪」才重新明白自己生存的價值。雲門舞集13日的「流浪者計畫」成果發表會,邀請「流浪者」分享自己的故事,引發性別人權、言論自由、藝術及教育等議題思考,也帶人回想自己生活的意義跟價值,林懷民則邀年輕人花時間流浪,「跟自己對話」。




主修亞洲傳統音樂的黃佩玲,在印度極熱的環境下,仍然堅持每天花上幾小時練習印度鼓;視覺工作藝術者曾泥基則在尼泊爾,看見第三性者如何面對他們的生活難題;而思考中年危機的編舞家林文中,在沙漠中居住時,才發現人生就像沙漠一樣,「而空白是最美的」,太過努力卻會迷失自己的初衷,忘記自己的生存價值。




從事環保工作的陳婉寧說,人們好像忘記了怎麼樣跟自然相處,她在以巴地區,學習用廢棄物蓋房子,也重新利用資源種出健康蔬菜;社會研究所學生林汝羽則到印度藏人村擔任漢語教師志工,從印度藏人的故事中,看見從流浪到定居的過程;而書店店主劉虹風,最後在中國書店經營的式微趨勢中,看見言論自由的可貴。




雲門舞集和智榮文教基金會合作的流浪者計畫,即將邁入第十屆。「流浪者計畫」鼓勵年輕人到世界「貧窮」旅行,林懷民說,他們正嘗試給年輕人機會,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、思考如何面對困難,發展自己獨特的想法。只要願意出去「流浪」,不管是想闖蕩、充電,沒有年齡、形式的限制,他鼓勵年輕人要有想法,要有追求夢想的勇氣。




2014年的流浪者計畫已經開放徵件,除表演藝術類型外,雲門舞集也歡迎有公共服務、城鄉發展、人道關懷、文史工作等社會工作者申請。




圖說:雲門舞集的流浪者計畫,鼓勵年輕人出外「流浪」,與自己對話。(Photo by 黃雅娟 / 台灣醒報)

跟自己對話 雲門邀年輕人流浪台達徵信社

債務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aza8209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